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

詩境


        詩境的所在,就是一首詩的精髓所在。
        何謂詩境?乍讀一首詩,先接觸到的,是由語言文字所呈現的「象」。「象」是個別獨立的;而詩人運用自己的「情」與「意」,將許多「象」結合在一起,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,此一境界,便是「詩境」。
       王國維在《人間詞話》提出「境界」之說,其中有「寫境」、「造境」之別。寫境,是描寫現實;造境,是心靈想像。然而,不管是實境或想像,總先要在作者心中構成一個「境」,然後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。千載而下,讀者在吟詠之際,仍能心有慼慼焉,而與作者同悲同喜。因為讀者的「心境」與作者合而為一,所以會覺得感動,這是一種超越時空的「感應」。
        以下試舉例解析詩境:第一首是王之渙的〈登鸛雀樓〉
白日依山盡  黃河入海流 欲窮千里目  更上一層樓。詩中的白日、山、黃河以及樓是實境,海是想像;作者選取這些或虛或實的象,構成一個渾括東西上下,遼闊高遠的環境。誦讀此詩,便可感受到那叢山蒼蒼、大野茫茫、念天地悠悠的情懷。
        再舉張旭〈桃花溪〉為例:隱隱飛橋隔野煙  石磯西畔問漁船 桃花盡日隨流水  洞在清溪何處邊。飛橋、野煙、石磯、漁船、桃花及流水是實境,洞是想像。綜合這些象,摶聚成一個煙隱迷離的詩境。透過這個境界,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那種「桃源何處」的嚮往與感慨。
        探究其實,詩境源於作者的心境。王之渙因為登上高樓,頓生天地蒼茫之情,便將白日西下、黃河東流,極目所見之象,結合成一完整的環境,並透過詩歌表達出來;張旭因為對於現實社會充滿無奈,便將循溪所見桃花流水、煙迷幻想,組織成為詩境來抒寫他的幽懷。
        因此,讀者若能與作者的心境相契,便能深入體會詩境。
雪廬老人有絕句〈答人問詩境口號〉春山如笑笑遊人  萬紫千紅莫認春  未到會心超象外  但能知貌不知神。口號,是一種遇有靈感,隨口而成的詩;本詩主題,在回答何謂詩境。內容說:春天風光明媚,山色如笑,好像是在嘲笑熙來攘往的遊客,提醒遊客們,不要錯認那萬紫千紅的花朵就是春光喔!萬紫千紅比喻詩的森羅萬相,春光則是神韻境界。讀詩,千萬不能滯著那零零碎碎的表相,如果著相,便不能夠超出象外,對於詩的境界,便不能心領神會;那只能說讀到詩的外貌,而不能知道詩的精神了。
    總之,讀詩應當善體詩境;當我們能遺貌取神、深入詩境,才能品味出詩的真髓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